灣仔藍屋位於灣仔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,建於1920年。其中72號、72號A及74號三幢外牆,於1990年代,政府因物料庫只剩下水務署常用的藍色油漆,故整座藍屋便髹成藍色,因而被稱為「藍屋」。而74號A在2010年前仍由私人擁有,故外牆一直維持是灰色。
藍屋原址曾是一所醫院,樓高兩層名為「華佗醫院」(亦稱為「灣仔街坊醫院」)。1886年關閉後變為用作供奉「神醫華陀」的廟宇。1920年代拆卸後興建四層高的唐樓,樓梯間的牆壁、單位內的窗戶同樣由木材製造,而露台部分則採用鋼筋水泥建造,是香港少數餘下有露台建築的唐樓。2009年被評級列為一級歷史建築,即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。
Mand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第一代灣仔街市(建於1858年)

Mand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屯門藍地大街(Lam Tei Main Street)位於新界屯門,兆康和洪水橋之間。大街內只有一條窄窄的街道,由於街道的寬限只能夠容納一輛汽車或小型貨車進出,故經常出現人車爭路的情況。此大街的其中一大特色,是不會有連鎖式超級市場、連鎖式保健及美容專門店、連鎖式便利店或連鎖式快餐店,只有糧油雜貨店、舊式百貨店、士多舖和港式茶餐廳,有著懷舊的回憶,亦能活出老香港的一面。

Mand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香港郵政成立於1841年
第一代郵政總局(1841-1846年):設立於聖約翰座堂附近之小山崗上,由1841年11月12日開始啟用,當時華人稱為「書信館」。
Mand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灣仔舊灣仔郵政局建於1912-1913年間,於1915-1992年為灣仔郵政局,是香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郵政局建築物,199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。環境保護署於1993年用作為環境資源中心,展示關於環境保護的資料及圖片等。
新舊對照系列:
Mand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中環都爹利街(Duddell Street)位於皇后大道中以南,南端連接雪廠街。與雪廠街連接之處有一條花崗石階及四支香港僅存的煤氣路燈,歷史悠久,石階及煤氣路燈於1979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。
石階建於1875-1889年間,以花崗石築成,兩旁扶手之上裝有四支煤氣路燈,安裝年份不詳,屬「雙燈泡羅車士打款式」(Two-light Rochester Models),是1922年英國Suggs & Co.製造商的產品。煤氣路燈後來一度中止運作,於1948年重開,全港煤氣路燈逐漸被電燈所取代,政府曾經希望把燈柱送往香港歷史博物館,但其後決定保存,現由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供應煤氣及負責維修,路燈已裝設自動開關掣,每天由傍晚6時開燈至早上6時關燈。
Mand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昔日砵典乍街
1890年
Mand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中環砵典乍街(Pottinger Street)於1858年以香港第一任總督砵典乍爵士命名。由於整條街道均用石塊鋪砌,故又稱為「石板街」。街道由山下的干諾道中至山上的雲咸街,其中皇后大道中至雲咸街一段由於頗為陡直,故用石塊舖蓋路面,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,既方便行人上落,又方便雨水沿兩旁瀉走。2009年被評級列為一級歷史建築,即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。

Mand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中環半山孫中山紀念館前身是何東胞弟何甘棠的住宅甘棠第,建於1914年,由香港富商何東之二弟何甘棠興建,何甘棠亦於1950年在此終老。1960年,甘棠第售予鄭氏家族,其後鄭氏又轉售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,作教會的聚會場所。
1990年,甘棠第被評級列為二級歷史建築,即具特別價值而須有選擇性地予以保存的建築物。2002年,教會曾計劃拆卸改建,結果引起中西區區議會及居民強烈反對,政府亦認同甘棠第的歷史價值,最終以港幣5,300萬元收購,並耗資港幣9,100萬元進行修葺,作為孫中山博物館,介紹孫中山先生的生平事蹟及其革命活動與香港的關係。紀念館於2006年12月12日(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後1個月)正式開幕。甘棠第於2009年被評級列為一級歷史建築,即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。201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。
Mand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砵典乍街 1965 vs 2013

Mandy L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